《重慶市提質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方案 (2024—2027年)》解讀新聞發布會
《重慶市提質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方案(2024—2027年)》解讀新聞發布會發布詞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鄭陽華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大家對重慶“無廢城市”建設的關注和支持?!盁o廢城市”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當然“無廢”并不是說不產生固體廢物,而是實現固體廢物源頭產生量減少、資源化利用率提高。2022年以來,我市在全國率先啟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并與四川省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已初步形成跨區域共建示范引領。近日,我們在既有工作基礎上,會同市級9部門聯合印發了《重慶市提質建設全域“無廢城市”工作方案(2024年—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下面,簡要介紹該《方案》主要內容。
《方案》明確了提質建設全域“無廢城市”目標,到2027年,實現“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水平全國領先,川渝“無廢城市”共建引領示范,全市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超過75%,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燒,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占比穩中有降,累計建設“無廢細胞”5000個以上,在這里給大家解釋一下什么是“無廢細胞”,“無廢細胞”是指踐行“無廢城市”理念,采取有效技術、工程和管理措施,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培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社會生產生活各類組成單元,比如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酒店、商場、景區、社區等等。通過“無廢細胞”建設,讓公眾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能切實參與到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行動中,增強公眾環保責任意識,促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方式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要實現以上目標,我們將開展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筑垃圾全鏈條治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危廢填埋處置占比、“新三樣”(廢動力電池、廢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固廢環境監管、“廢庫品重新”(危險廢物、尾礦庫、危險化學品、重金屬、新污染物)風險防控、“巴渝治廢”數字化建設、川渝“無廢城市”共建、“無廢城市”全民體系建設等十大行動,涉及31項工作任務。
《方案》任務設置具有3個鮮明特點。一是聚焦當下短板,重點解決具體問題。例如第4條,磷石膏、赤泥等大宗工業固廢存在產生量大、利用水平不高、途徑不多等問題,將制定利用處置污染控制或風險評估等標準、規范,探索綜合利用和規模化消納模式,到2027年全市新產生磷石膏和赤泥綜合利用率分別達70%和25%。又如第12條,要求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規范填埋和資源化利用等處置設施項目建設,鼓勵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推廣應用,實現2027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提升至50%。第18條提出要高標準建設飛灰利用能力10萬噸的國家特殊危險廢物區域處置中心,穩步提升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快推進電廠協同處置油基巖屑和鉻渣全量資源化綜合利用等項目建設,積極服務重慶頁巖氣開發優勢產業。到“十五五”末危險廢物填埋量占比降低至10%以內。
二是發揮現有優勢,持續優化管理升級。例如第6條,提出加快補齊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設施能力,開展垃圾分類先鋒區縣建設,到2027年實現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準確率達8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5%。第8條,推進大足、云陽等區縣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和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提升末端處置能力,實現全市所有區縣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第29條,實施川渝高竹新區固體廢物(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審批備案試點,推動毗鄰地區設施資源共享和跨省市協同應急處置固體廢物,鼓勵川渝兩地協同推動大型集團內部通過集團統一布局、技改生產線、延伸產業鏈等措施建設示范工程,降低集團內部工業固廢強度,提升綜合利用率,降低廢物處置成本。
三是謀劃技術創新,前瞻布局技術儲備。例如第20和21條,針對廢動力電池、廢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 “新三樣”?固廢環境管理,我們將大力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攜手,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組建專業團隊聯合攻關,全力推動退役動力電池等自動智能化拆解和回收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示范,開展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試點示范,促進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為了順利推進各項任務,將依托美麗重慶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推動全域“無廢城市”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迭代升級“無廢指數”指標體系及成效評估體系,每季度發布“無廢指數”,每年度開展成效評估。同時,還將強化成果運用,深入系統總結成效和經驗,因地制宜消化吸納,把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制度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目前,我市累計發布了60余項典型案例,有實現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無廢公園”南山植物園;有將污泥“變廢為寶”的“無廢園區”江津區珞璜工業園;有推動汽車產業鏈的兩江新區和以竹代塑產業鏈的梁平區、忠縣;還有降低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的“無廢民宿”北碚區既白酒店等等。通過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讓節約集約,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年,我們還將會同四川共同發布典型案例,讓成效和經驗在全市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廣應用。我就先介紹這么多,謝謝大家。
答問參考
問題1:能否介紹一下重慶市圍繞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有哪些?(擬由市發展改革委資環處副處長陳茜答)
答: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要求,聚焦綠色低碳發展,依托重大項目建設,深入促進全市回收循環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推進全市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首先,我們堅持政策引導,統籌謀劃循環利用重點任務。先后印發實施《關于加快建立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重慶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健全完善循環利用政策體系。特別是按照國家“兩新”工作部署,我市印發了《重慶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實施“回收循環利用”等四個專項行動。目前我們正在研究起草《重慶市促進回收循環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結合我市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廢棄物特點等情況,優化全市回收循環利用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回收循環利用產業。
其次,我們堅持綠色發展,統籌各級資金支持廢棄物循環利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2024年,爭取“兩新”“兩重”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等各級資金支持推動報廢汽車拆解、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循環利用、頁巖氣鉆井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項目落地實施。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代表的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基地,洛磧國家資源化利用基地,大足等4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重慶經開區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等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建設。比如,大足依托汽車拆解靜脈產業優勢,加快拓展汽車后市場鋰電池梯次循環利用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等業態,已成功引進江西環鋰新能源公司,加快建設退役電池生產線、梯次利用儲能模塊(電芯)生產線等。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建立健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提升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助力實現全市碳達峰碳中和。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統籌產業布局規模。加快印發實施《重慶市促進回收循環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加快推進全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重點城市建設。持續推進渝南(綦江、南川)、潼南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洛磧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和雙橋經開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圍繞利用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術,如“以車代庫”、無人回收箱、“互聯網+回收”、手機APP及熱線平臺服務等模式,健全完善回收網絡體系。通過發展報廢汽車拆解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廢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循環利用等業態,支持大足、潼南、永川、涪陵、江津等著力打造一批特色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引導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企業向園區集聚。比如,引導潼南重點發展整車廠和其他再制造廠共同參與的“專業化、規?;?、高品質、高附加值”“兩化兩高”的國內再制造特色,吸引等多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鋰電池梯次循環利用企業集聚,形成五大總成及關鍵零部件再制造的產業園區。
二是抓好循環利用項目策劃申報和建設實施。2025年,市發展改革委將搶抓“兩新”契機,圍繞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領域,做好項目謀劃儲備和推進建設工作,將符合條件的回收循環利用優質項目納入市級重點項目庫,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和中央預算內等多渠道資金支持。同時,加快推進已支持項目建設實施調度力度,如期發揮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的投資拉動效應,為推進全市“無廢城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問題2:能否介紹下全市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的主要舉措以及下一步打算。(擬市經濟信息委節能處一級調研員康忠安答)
答: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近年來,市經濟信息委圍繞“源頭減量、企業培育、末端利用”,加快構建工業廢舊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全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質效穩步提升。
第一,強化工業固廢源頭減量。積極創建工業領域“無廢細胞”,推動全市47家國家級綠色工廠、3個綠色園區成為全市首批“無廢城市細胞”,打造工業固廢源頭減量標桿企業。加快推廣工業領域無廢設計,引導長安、賽力斯等整車企業優先采用易拆解、易降解、易回收設計和無毒無害、低毒低害材料,全市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60種。常態化開展節能診斷和清潔水平評估,每年幫助300余家工業企業充分挖掘工業固廢資源循環利用潛力,減少有害物質排放量。
第二,強化循環利用企業培育。支持從事廢鋼鐵、廢銅鋁、廢輪胎、廢塑料、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等回收利用企業加快發展,先后推動佳航、攀華、弘喜汽車等21家企業成為國家級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規范企業。鼓勵工業企業推行循環生產、園區開展循環改造,推動京東方光電、長壽經開區、惠科金渝分別成為全國首批“無廢企業、無廢園區、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典型案例。
第三,強化工業固廢末端利用。出臺《重慶市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督促調度與通報預警機制》。加快啟動實施磷石膏、赤泥等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圍繞路基填筑、礦坑回填、生態修復、有價金屬提取等方向拓展綜合利用新途徑。持續加強工業固廢高值化、規?;弥С?,“十四五”以來,累計推廣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裝備36項,支持資源綜合利用項目23個,新增大宗工業固廢利用能力386萬噸。目前,全市冶煉鋼渣、鈦石膏、鍋爐底渣等大宗工業固廢已全量化利用。到2027年涪陵、南川、綦江將消納利用存量磷石膏400萬噸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導向,把綠色制造主體培育和工業固廢處理能力提升有效融合,推動工業領域更好實現減污擴綠循環協調統一,進一步助力全市“無廢城市”建設。
首先,進一步貫通綠色制造培育三級體系。以“工業綠效碼+工業綠效貸”雙輪驅動,再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新建市級綠色工廠50個,各區縣新梯度培育綠色工廠儲備企業1000家以上,實現國家、市級、區縣綠色制造體系培育三級貫通。
其次,進一步健全廢舊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和園區申報國家級“無廢企業、無廢園區、廢水循環利用”典型案例。穩步擴大國家級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規范企業數量,推廣應用一批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
最后,進一步提升大宗工業固廢處置能力。圍繞赤泥、磷石膏等較難利用固廢,“一企一策”編制處置利用技改提升方案;積極探索風力發電風機葉片、太陽能發電光伏組件等新型固廢處置利用途徑。鼓勵產廢企業加強與科研高校、行業協會、用廢企業協同聯動,加快從研發新技術、拓展新途徑雙向發力,助力全市大宗工業固廢處置利用能力提升。
問題3:請問我市在推動生活垃圾全鏈條治理方面有哪些做法?(擬由市城市管理局市容處副處長劉亞力問答)
答: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首先,我代表市城市管理局,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城市管理工作的關心關注和大力支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我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全面推進、持續深化,初步建立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體系,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治理制度,垃圾分類工作連續五年走在西部城市前列。
第一,注重建章立制。頒布施行《重慶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編制行業標準4部,出臺配套政策文件60余份,初步形成“1+4+N”的法規標準政策體系(即1部條例,4個標準,N份配套政策性文件),為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全鏈條治理提供有力的法規政策保障。
第二,堅持示范引領。開展垃圾分類先鋒建設,強化典型案例、先進經驗的示范引領作用,以點帶面逐步擴大分類覆蓋范圍,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已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行政村覆蓋率達71%。在垃圾投放收集前端,形成街鎮協調、居民共治、物業參與“三位一體”垃圾分類治理模式。
第三,提升分類水平。升級改造便民化垃圾投放點5.2萬余個,配備分類收運車輛5800余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2%,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體系基本建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第四,推進設施建設。全市建成投運23座垃圾焚燒處理設施,19座廚余(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全市處理能力達到3.64萬噸/日,焚燒處理量占比達93%,年焚燒發電33億度以上,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生活垃圾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成效顯著。
第五,強化宣傳引導。持續開展垃圾分類志愿服務行動,舉辦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承辦全國生活垃圾分類體驗日活動,組織垃圾分類“九進”活動5.3萬余場次,有效動員了各方力量、凝聚了社會共識。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提質、增效、賦能、強基、突破”扎實推進各項工作。
在“提質”方面,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納入“141”基層智治體系和涉社區事項“四清單一目錄”,健全責任傳導機制,不斷壓實家庭、物業、單位分類責任,提升分類質量。
在“增效”方面,開展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全鏈條治理攻堅行動,會同市級相關部門開展“家庭教育”“先分后混”“混裝混運”等攻堅。持續開展垃圾分類先鋒建設“百千萬”行動,2025年底前建成10個先鋒區縣、培育25個典型案例。
在“賦能”方面,開發“政務·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應用,編制生活垃圾分類“三張清單”,納入市級應用清單“一本賬”,建設“駕駛艙”并上線運行;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迭代升級垃圾分類信息化監管應用場景?!?/p>
在“強基”方面,開展多形式、多維度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探索建立公職人員、黨員、學生分類檔案,壯大垃圾分類志愿者和分類指導員隊伍。
在“突破”方面,加快大足、云陽、璧山、酉陽4個焚燒項目建設進度,持續提升設施運行管理水平,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年底實現焚燒設施全覆蓋,生活垃圾徹底“零填埋”。
垃圾分類既是“關鍵小事”,也是“民生實事”,需要全社會“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我們將以鍥而不舍的韌勁打好生活垃圾治理持久戰,歡迎媒體朋友和廣大市民繼續監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謝謝!
問題4:農作物秸稈是最常見的農業固體廢物,如何通過合理利用,減少環境污染,為農業提供資源支持?(擬由市農業農村委生態處副處長楊立答)
答: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的生物質資源,既是土壤生物的“糧食”,也是高效的有機肥源,還是家畜的重要飼料來源,具有巨大的潛在利用價值,充分利用好農作物秸稈是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的重要舉措。“十四五”期間我市累計落實市級以上資金1.97億元,建成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17個,在14個區縣開展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有效地提高了我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1%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
2025年,我市將按照“因地制宜、農用優先、市場運作、政府引導”的思路,以飼料化、肥料化利用為重點,以就地就近利用為主導,全力推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第一,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2025年,我市將重點圍繞飼料化、肥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在大足、涪陵、榮昌、合川、南川等5個區縣開展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在黔江、永川、銅梁、綦江、璧山等9個區縣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相關區縣因地制宜選擇支持方式,支持從事農作物秸稈還田、離田利用、收儲的農戶、農民合作社和企業,推動項目實施區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并有效輻射帶動周邊區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第二,加快培育秸稈綜合利用市場主體。圍繞“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企業+經紀人+農戶”“企業+農戶”的運行機制,建立完善秸稈收儲網絡體系,積極培育一批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為秸稈就地利用或離地收運發揮關鍵性作用,讓農作物秸稈有人收、賣得出。培育壯大一批秸稈專業化利用企業(現有市場主體508家,年加工能力17.45萬噸),加快發展以肥料化和飼料化為主要利用方向的秸稈專業化利用企業。
第三,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集成與推廣。積極依托市農科院、市畜科院等專家團隊,開展水稻、玉米秸稈科學還田和高值利用技術的研究,總結集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不斷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宣傳引導,利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日報、電視等主流媒體,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宣傳活動,提高農戶參與意識。
問題5:重慶市在推動二手商品流通方面有哪些具體措施?如何助力“無廢城市”建設?(擬由市商務委流通處副處長王貴回答)
答: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二手商品流通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質建設“無廢城市”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重慶二手商品流通穩步健康發展,在市場體系建設,資源循環利用,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24年,全市培育發展二手流通企業80余家、交易市場57個,其中超5萬平方米綜合市場2個,專業電器市場16個,二手交易規模達697.5億元。
在此期間,我們持續加強政策引導,將二手商品流通工作納入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支持范圍,已為規范經營的二手商品流通行業市場主體提供專項資金補助達150余萬元。同時,我們不斷創新流通模式,支持二手商品市場和企業創特色、創品牌,如江北區董家溪二手市場在周末開設“跳蚤市場”,已成為集選購、追憶、體驗于一體的二手商品交易熱門地,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去打卡。重慶二手名表珠寶交易市場匯聚眾多知名品牌二手名表、珠寶,市場內設有專業鑒定評估中心,可現場出具鑒定報告,成為西部地區品質二手商品消費的標桿。此外,我們還著力促進行業規范發展,指導成立了全國首個舊貨流通省級行業協會,現已發展會員單位150余家,為提升行業發展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功舉辦第五屆全國空調再制造峰會暨西部循環經濟發展高峰論壇等活動,二手商品交易越來越火。
下一步,我們將以申報創建全國二手商品流通試點城市為契機,大力實施“四大行動”,全力推動二手商品流通高質量發展,助推全域“無廢城市”建設。
第一,實施市場主體培育行動。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整合,培育壯大二手商品流通多元化參與主體,提升專業化、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運營水平。
第二,實施流通平臺打造行動。構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社區、街鎮、區縣全面貫通的二手商品流通平臺網絡,提高交易效率與便捷性。
第三,實施流通模式創新行動。鼓勵業態創新、品牌引入與國際市場拓展,強化數字技術在二手商品流通中的應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第四,實施流通秩序規范行動。持續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健全二手商品流通市場監管體系,確保交易信息真實可追溯,消費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
謝謝!